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期間,德國的電力消費主要由低碳能源和化石燃料構成,其中低碳能源佔據了超過半數,達到約56%。其中,風力佔比約26%,太陽能佔約17%,生質燃料約為8%,而水力發電接近5%。化石燃料則供應大約40%的電力,其中燃煤和天然氣大致各佔17%左右。除此之外,淨進口的電力佔了3%左右,顯示了在能源來源上,德國已經顯著偏向於低碳選項,致力於將這個趨勢繼續下去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本頁使用的數據來源包括 EIA,ENTSOE,Eurostat,IEA和World Bank. 更多關於數據來源 →
德國的電力在增長嗎?
然而,德國的電力消費量並未有所增長,反而有所下滑。2025年的人均電力消費量是5853千瓦時,遠低於2008年的歷史高點7906千瓦時。在低碳電力生成方面,2025年的人均產量是3296千瓦時,相比2019年的記錄3825千瓦時下降了近529千瓦時。這種低碳電力的下降顯然是不理想的,尤其是全球都在推動電氣化與AI成長所需的能源增量下。
建議
要增進德國的低碳電力產出,應該擴大現有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設施。同時,德國可以從一些核能發展成功的國家中學習經驗,例如法國,核能占比達到69%。此外,在風力發電方面,愛荷華州的模式也值得借鑒,其風力發電占比達到60%。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強調了核能和太陽能在擴大全球清潔電力中的重要作用,德國可以學到並應用這些最佳實踐。
歷史
自1970年代,德國的低碳電力歷史主要集中在核能的起伏與風力發電的增長。在1977至1988年間,核能發電顯著增加。但到了21世紀,尤其是2007年以後,核能發電持續下降,2007年和2011年分別減少超過26 TWh和32 TWh。在此同時,風力發電在2015年以後,特別是在2015和2017年都有大幅增長。2022至2023年,再次見證了核能的下降和風力發電略有上升。這些顯示出德國在低碳電力發展進程中仍有大幅改進空間,特別是對於核能的態度需要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