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這段期間,中華民國(台灣)的電力消耗主要依賴於化石燃料,占總用電量的超過80%。其中,天然氣供應的電力占比將近一半,而燃煤貢獻了約三分之一。低碳電力的比例為不到六分之一,略多於15%。從低碳類型看,太陽能占比約5%,風力發電4%左右,而水力發電為2.9%,霸佔其中一小部分。核能佔不到2%,表現得相當微弱。整體來看,台灣的電力製造依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而乾淨的低碳電力供應則顯得相當有限。
中華民國(台灣)的電力在增長嗎?
比起2024年的歷史高點,2025年的總體人均用電量下降了45千瓦時/人,降到12398千瓦時/人,反映了台灣電力需求未能持續增長。同時,低碳電力製造也大幅下降,到2025年,人均低碳電力生成量比2013年歷史高點少了422千瓦時,達到1956千瓦時/人。這些數據顯示,不僅總體用電有所減少,低碳電力的增長也陷入瓶頸,對於希望逐步減少化石燃料依賴的努力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建議
中華民國(台灣)可以參考其他成功地區的經驗,特別是在推動低碳電力方面。尤其是像法國和南韓這樣的國家在核能領域有著卓越的表現,前者的核能發電比例高達69%。此外,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和新澤西州等地也展示了核能發電的潛力。在太陽能和風能方面,南達科他州和愛荷華州的風力發電比例分別高達60%和62%。台灣可以重點加強核能和太陽能基礎設施,以促進可持續的低碳增長,並考慮長期規劃來增加這兩者的市場份額。
歷史
整理台灣低碳電力的歷史,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核能一直是低碳電力的主要來源。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增長勢頭強勁,尤其是1982至1990年間,每年核能電力均有所增長。然而,自21世紀以來,核能發電有所波動,2001年開始首現下降,且在2015至2025年間多次下降。與此同時,風能自2024年以來開始有明顯增長,這對於台灣今後的低碳路徑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台灣需重新審視其核能政策,並大力投資風能和太陽能,以實現長期而穩定的低碳電力增長。
電氣化
我們透過比較電力和總能源排放來估算電氣化程度。 了解更多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