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緬甸的電力消費狀況顯示,低碳電力產出略多於一半,約為9.87 TWh,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水力發電,產量為9.37 TWh。化石燃料產出的電力約為8.28 TWh,其中天然氣為主力,貢獻約5.95 TWh,其次是燃煤,產生2.21 TWh。就人均電力消耗而言,緬甸整體發電仍遠低於全球平均值的3638瓦/人,這可能限制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改善。電力不足會對醫療、教育及產業等領域造成不利影響,並限制綠色經濟轉型的可能性。
緬甸可以從提升低碳電力生產入手,參考如中國及印度等國家的做法,以風力和太陽能等低碳能源作為突破口。中國的風力發電量達到1003 TWh,顯示出風能的巨大发展潛力。印度也在太陽能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生產了128 TWh的電力。緬甸可以吸取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吸引國際投資,增強技術能力。此外,盡管緬甸目前沒有核能發電,借鑒法國及韓國等國的成功經驗,考慮引入核能以保障穩定的低碳能源供給。
從緬甸過去低碳電力發展歷史來看,自1998年以來,水力發電起伏不定。1998年和2019年至2020年曾經出現顯著下降,分別減少了0.7 TWh和1.7 TWh。然而在2009至2013年間,水力發電逐步增長,特別是2009年和2011年,增幅達1.2 TWh及1.3 TWh。雖然近期如2023年發電量略有下降,但整體趨勢顯示,水利仍是緬甸最主要的低碳能源。在全球推動低碳電力生產的背景下,緬甸應該繼續加強在水力方面的投入,同時考慮多元化低碳能源結構,以確保可持續的電力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