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4年的數據,緬甸的電力消耗主要由化石燃料主導,佔了超過60%。其中,天然氣是最大的來源,接近一半的電力來自於此。相比之下,燃煤僅佔不到10%。相比之下,低碳能源的比例為39%,以水力為主要貢獻者,佔了將近38%。儘管生質燃料也屬於低碳能源,但其貢獻微乎其微,將近沒有。此外,包括核能、風力與太陽能等其他低碳電力並未明顯出現,顯示緬甸仍高度依賴於化石燃料來滿足其國內的電力需求。
本頁使用的數據來源包括 EIA,Ember和IEA. 更多關於數據來源 →
緬甸的電力在增長嗎?
與前一年相比,緬甸的電力消耗似乎略有下降。2024年的人均電力消耗為464千瓦時,較2023年的歷史最高記錄475千瓦時減少了10千瓦時。令人擔憂的是,低碳電力的消耗也大幅下降,從2018年的記錄270千瓦時下降至現在的182千瓦時,減少了88千瓦時。這樣的趨勢可能對能源可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指出緬甸需要更多的政策導向和措施來提升低碳電力的供應。
建議
緬甸若要增加其低碳電力生產,可以從多個成功的地區中獲取靈感。以法國和烏克蘭等國為例,它們成功地利用核能分別產出69%和55%的電力。對於緬甸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核能有潛力去填補低碳電力的空缺。此外,在風力與太陽能方面,南達科他州和丹麥的成功經驗也提供了借鑒的價值,這些地區風力分別佔據了其電力的超過50%和接近50%。緬甸可考慮廣泛引入核能和太陽能技術,並從這些地區汲取管理及技術上的經驗,以增加清潔能源在全國電力中的比例。
歷史
回顧緬甸的低碳電力歷史,主要由水力發電驅動。在1992年,水力發電增加了0.3太瓦時,而1998年顯示出顯著下降,減少了0.7太瓦時。2000年代初期,水力發電增長放緩,直到2009年,才出現了大幅增長,增加了1.2太瓦時。2010年代中期見證了幾次顯著的增長和減少,例如在2017年,增長達到2.8太瓦時。然而,隨著2019年的減少3.1太瓦時及近幾年來的持續下降,顯示出水力增長的瓶頸,突顯出其他低碳電力來源介入的必要性。